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奧赫里德.馬其頓


東歐巴爾幹半島上有一內陸小國名叫馬其頓,境內最大的湖泊名叫奧赫里德湖(Lake Ohrid),該湖在早於1979年已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神秘的小國再加上世界自然遺產,自然成為了我旅行的目的地。

一大清早我便從希臘的卡藍帕卡乘火車到北部與馬其頓邊境接壤的Florina,到達時已過了中午。在鎮內找了很久也找不到可到達邊境的巴士,只好硬著頭皮乘出租車過去,幸好計程錶跳到十元歐羅時我便到達了希馬邊境。

由於之前在雅典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希馬的關係並不好(希臘不承認馬其頓這個名字,一般會稱呼馬其頓為FYROM - Former Yugoslavia Republic of Macedonia),我還以為兩國邊境會有重兵駐守,但來到邊境時方圓十里也沒有人,連商店也沒有開。我便如常地一邊走一邊拍拍照。

走了五分鐘後到了‘驛站’,忽然有穿制服的人員以我聽不懂的語言跟我說話。由於言語不通,他們示意我跟他們到辦公室。當時我非常害怕,但幸好後來來了一位懂英語的人員,問我為何在邊境拍照。我解釋我沒有留意剛才已過了禁區,並給他們看我拍過的照片,他們就覺得我沒可疑便讓我走了,並替我叫了一輛計程車到Bitola(馬其頓南部大城)呢,真是有驚無險。

到了Bitola的車站,又再遇到雞同鴨講的情況。幸好有一位叫Daniel的青年出手相助,才買到去奧赫里德(Ohrid)的巴士票。起初接過車票時,正納悶著時間是否打錯了,否則為何車已開了仍售票給我。事後忽然想起:時差!馬其頓比希臘晚一個小時呢!



在往奧赫里德的巴士上一直與Daniel閒談,原來他的家在奥赫里德,只是到了Bitola念大學。下車時又認識了Daniel的朋友Robert,由於Robert由於在酒店打工的關係,他很快便幫我安排了住宿,旅館面向奧赫里德湖且價格相宜,我又再出門遇貴人了。



放下行李後,趁天還未黑匆匆跑到奧赫里德的舊城區,到了後終於明白她得到世界自然遺產地位的原因:甚有中世紀古典氣色的舊城區沿湖而建,平靜的湖面反映著舊建築群;走過彎彎曲曲的石板路後,到了盡頭湖邊寧靜的一角,是小小的St. John at Kaneo,風光優美得可模仿白先勇在美國的湖邊作一次驀然回首。





奧赫里德還有兩個賣點:在市內隨處逛逛,不難遇到向你微笑揮手、跟你說“zdravo!"的馬其頓人;遇不到也不要緊,點一個比腦袋還要大的漢堡包再加一枝汽水,不用二十港元;健康一點選擇吃水果的話,不用十港元已可吃過飽。




優雅、古典、寧靜、友善、便宜……實在沒有理由不推介奧赫里德這個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