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八日:從廷布到普那卡

一大清早我在廷布的小旅館起床,為的不是要趕車上路,而是要花時間穿著昨天買回來的不丹民族服裝gho。

這套gho看似簡單,但要 ‘正確’地穿起它其實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我花了半個小時都穿不好,結果只好像穿著不稱身的浴袍般到酒店的餐廳吃早餐。
甫到達酒店的餐廳即惹來許多奇異的眼光。酒店的職員看到我這副模樣實在覺得慘不忍睹,便主動上前協助我以正確的方法穿著gho。此刻我才知道原來穿起gho要懂得特定的摺叠步驟,還要牢牢地束好那七彩腰帶。總算可大搖大擺地穿著gho出外觀光了。
從首都廷布出發,經過九曲十三彎的不丹公路,避開無數輛迎面而來的印度大貨車,終於從翠綠環抱的不丹山谷到達海拔三千一百多米的Dochula Pass。在Dochula Pass可清楚遠眺長年積雪的喜瑪拉亞山山峰,而前不丹皇后下令興建的一百零八座佛塔令這裡增添靈氣,宛如一個小天空之城。在這種充滿詩意的環境下,穿著gho的小弟實在沒有理由不chok樣拍照留念。


在Dochula Pass吸收喜瑪拉亞山脈靈氣一番過後,再度登上四驅車,經歷數個小時的顛簸後,在不丹尋常農莊後面慢慢浮現了修建於1657年的普那卡寺院(Punakha Dzong)的身影。普那卡寺院佇立於母親河Mo Chu和父親河Pho Chu交滙的地點之上,位於山谷流水的正中央,那種美麗那種超凡脫俗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難怪不丹國王結婚的儀式要選在普那卡寺院進行。



遠遠在河邊不停拍照留念後,便急不及待要走進普那卡寺院。和遍布不丹的其他寺院(Dzong)一樣,普那卡寺院內除了有廟宇及長駐修行的僧侶外,亦包括了政府的行政機關在內,看起來好像有一點政敎不分,但以廟宇為中心正正說明了宗敎在不丹人生活中的地位。由於我當日穿著gho,令人誤會我是當地人,導遊為我準備了白色布帶,像風紀帶般束在我的肩膊上,以示本人“平民"的身份。
離開普那卡寺院後,我們穿越農田及務農的尋常不丹人家,來到Chimi Lhakhang廟宇(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mi_Lhakhang)。被祈禱輪(Prayer Wheel)圍繞的Chimi Lhakhang廟宇看來簡單不過,但在添過香油後,廟宇的僧侶會拿起一枝十吋長的木製陽具(Phallus)(另外還有弓箭)輕輕拍打你的頭以示祝福。在不丹勃起的陽具被視為祝福及驅邪的聖物(在香港則是非禮的證據),因此在不丹差不多每家每戶的外牆或大門上均有勃起陽具的圖案。至於會用木製陽具施予祝福的Chimi Lhakhang廟宇,則被當地人視為祝福女性懷孕及順利生產的聖地。想生龍仔嘅朋友快啲飛去不丹祈福啦。

奔走了一整天後,我們在公路旁的小餐館吃不丹辣椒自助午餐(在餐館內有人因我的打扮誤以為我是不丹人而跟我說宗卡語(Dzongkha))。小餐館的位置非常優越,可一邊用餐一邊欣賞Chimi Lhakhang廟宇下的小山丘以及綠油油的農田,在這裡用餐可領略可謂心曠神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