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緬甸時光倒流之旅

九月廿八日:在金碧輝煌的雪德宮大金塔著迷地圍繞它走了很多個圈
九月廿九日:用一美元乘搭了仰光環圈火車,一覽仰光近郊風光
九月三十日:在蒲甘赤足走遍各大少廟宇佛塔
十月一日:在曼德勒近郊的烏坪橋上看水鄉風景
十月二日:曼德勒城堡半日遊
十月三日:在茵麗湖邊浸溫泉
十月四日:坐快艇遊茵麗湖周邊水鄉小鎮
十月五日:騎單車游走茵麗湖周邊水鄉小鎮,再到酒莊試喝紅白酒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二零一二年四月七日:蒂卡爾古城

危地馬拉之旅的最後一站,我一大清早從佈滿交通燈的危地馬拉城出發,乘坐只有廿多個座位的小航班到弗洛雷斯(Flores),再轉乘小巴向森林進發,直奔為於森林心臟地帶的蒂卡爾神殿國家公園。
約一小時的航程代替了十小時的通宵巴士的車程,沿途更看到的危地馬拉城南邊的峽穀,好不壯觀。
到達弗洛雷斯的小機場後,我登上旅館派來的小巴,經過佩滕伊察湖(Lago Petén Itzá)和茂密的叢林後,終於來到沒有手機信號的蒂卡爾神殿國家公園(但旅館竟然提供無線上網服務,令我保持與人類文明的一點點接觸(即係上facebook))。
國家公園的入口順理成章地有遊客中心、售賣紀念品的小商店、小餐館及旅館,畢竟旅遊業是當地人賴以維生的活動。可幸的是這些商業活動主要都集中在國家公園入口區發生, 不致於打擾旅客參蒂卡爾古城的雅興。(其後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契琴伊薩(Chichén Itzá),遺址內到處都是小販在兜售,令人不勝其煩擾)
說了半天,這個蒂卡爾古城有甚麼過人之處呢?
蒂卡爾從前是瑪雅人生活的城鎮,由多個包括神殿的建築所組成,是在中美州尤卡坦半島一帶最大的瑪雅遺棄都市之一,有專家相信高峰時期有十多萬瑪雅族人居住在蒂卡爾。蒂卡爾的建築大部份在西元七、八世紀完成,其中包括瑪雅文化中最高的建築物蒂卡爾四號神殿。和其他瑪雅遺棄都市一樣,大約在十世紀末,蒂卡爾被瑪雅人遺棄在森林深處,直到十八世紀中才由佔領了中美洲的西班牙人發現蒂卡爾遺址。
蒂卡爾古城深入叢林,因此在入口還要走十五分鐘才可到達其一、二號神殿,沿途樹木茂盛,更有蜘蛛猴在樹上跳來跳去。在重新看到陽光的時候,眼前亦出現了蒂卡爾一、二號神殿。蒂卡爾一、二號神殿各自豎立在廣場的兩邊,猶如雙生兒似的,但非常巧妙的是在日落西山的時候,一號神殿的倒影會剛剛好完全覆蓋著二號神殿!另外,當你站在兩個神殿之間拍手或大聲呼叫,在一、二號神殿那邊會發出相應的回音!到底瑪雅人是如何在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在一千多年前興建這些另有玄機的建築呢?
在神殿遺址中感歎的同時,忽然驚覺頸後的皮膚因烈日當空而被燙得有點火紅,因此便躲到叢林中,再慢慢尋找其他神殿的遺址。在蒂卡爾的叢林中除了看到大大小小的遺跡外,更看到很多我不懂其名字的奇珍異獸。
到了黃昏時候,我跑到最高的四號神殿的頂峰。回頭一看,一、二及三號神殿好像在翠綠的森林中探頭出來,陪我欣賞落霞。這又是我的一個旅行奇幻時刻,箇中感動只能置身現場才可領略。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二零一二復活瑪雅文化之旅摘要

四月二日:一下飛機就去Pacaya火山觀光,下山時遇到一班拿著長刀氣沖沖上山的青少年,還以為要被搶劫了……
四月三日:在Lago de Atitlán周邊的小鎭渡過悠閒的一天
四月四日:花了至少七個小時走到Volcán San Pedro的頂峰,視野卻被厚厚的雲層遮蓋……
四月五日:在Fuentes Georginas泡超熱溫泉,一嘗做火煱裡的食物的滋味
四月六日:在Antigua的人山人海中一起看耶穌苦難日大型聖像出巡,並一起淋雨淋至全身濕透
四月七日:從交通燈出發到神殿,在森林裡的巨大瑪雅古城Tikal裡暴矖
四月八日:躲在神殿裡看日出
四月九日:在加勒比海海邊的San Pedro小島偷得浮生半日閒
四月十日:出海到藍洞浮潛,再到加勒比海無人白色小島,感受真正的碧海藍天
四月十一日:被曬傷的背部忍受著大背包的重量,花了大半天時間從Belize的San Pedro 坐船又坐巴士來到Tulum吹海風
四月十二日:遊覽非常商業化的雞肉薄餅--- 契琴伊薩(Chichén Itzá)
四月十三日:除了吃了很多墨西哥鬆餅tacos外我完全忘記了在坎宫幹了甚麼……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八日:從廷布到普那卡

一大清早我在廷布的小旅館起床,為的不是要趕車上路,而是要花時間穿著昨天買回來的不丹民族服裝gho。

這套gho看似簡單,但要 ‘正確’地穿起它其實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我花了半個小時都穿不好,結果只好像穿著不稱身的浴袍般到酒店的餐廳吃早餐。
甫到達酒店的餐廳即惹來許多奇異的眼光。酒店的職員看到我這副模樣實在覺得慘不忍睹,便主動上前協助我以正確的方法穿著gho。此刻我才知道原來穿起gho要懂得特定的摺叠步驟,還要牢牢地束好那七彩腰帶。總算可大搖大擺地穿著gho出外觀光了。
從首都廷布出發,經過九曲十三彎的不丹公路,避開無數輛迎面而來的印度大貨車,終於從翠綠環抱的不丹山谷到達海拔三千一百多米的Dochula Pass。在Dochula Pass可清楚遠眺長年積雪的喜瑪拉亞山山峰,而前不丹皇后下令興建的一百零八座佛塔令這裡增添靈氣,宛如一個小天空之城。在這種充滿詩意的環境下,穿著gho的小弟實在沒有理由不chok樣拍照留念。


在Dochula Pass吸收喜瑪拉亞山脈靈氣一番過後,再度登上四驅車,經歷數個小時的顛簸後,在不丹尋常農莊後面慢慢浮現了修建於1657年的普那卡寺院(Punakha Dzong)的身影。普那卡寺院佇立於母親河Mo Chu和父親河Pho Chu交滙的地點之上,位於山谷流水的正中央,那種美麗那種超凡脫俗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難怪不丹國王結婚的儀式要選在普那卡寺院進行。



遠遠在河邊不停拍照留念後,便急不及待要走進普那卡寺院。和遍布不丹的其他寺院(Dzong)一樣,普那卡寺院內除了有廟宇及長駐修行的僧侶外,亦包括了政府的行政機關在內,看起來好像有一點政敎不分,但以廟宇為中心正正說明了宗敎在不丹人生活中的地位。由於我當日穿著gho,令人誤會我是當地人,導遊為我準備了白色布帶,像風紀帶般束在我的肩膊上,以示本人“平民"的身份。
離開普那卡寺院後,我們穿越農田及務農的尋常不丹人家,來到Chimi Lhakhang廟宇(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mi_Lhakhang)。被祈禱輪(Prayer Wheel)圍繞的Chimi Lhakhang廟宇看來簡單不過,但在添過香油後,廟宇的僧侶會拿起一枝十吋長的木製陽具(Phallus)(另外還有弓箭)輕輕拍打你的頭以示祝福。在不丹勃起的陽具被視為祝福及驅邪的聖物(在香港則是非禮的證據),因此在不丹差不多每家每戶的外牆或大門上均有勃起陽具的圖案。至於會用木製陽具施予祝福的Chimi Lhakhang廟宇,則被當地人視為祝福女性懷孕及順利生產的聖地。想生龍仔嘅朋友快啲飛去不丹祈福啦。

奔走了一整天後,我們在公路旁的小餐館吃不丹辣椒自助午餐(在餐館內有人因我的打扮誤以為我是不丹人而跟我說宗卡語(Dzongkha))。小餐館的位置非常優越,可一邊用餐一邊欣賞Chimi Lhakhang廟宇下的小山丘以及綠油油的農田,在這裡用餐可領略可謂心曠神怡。